南北资讯网-走南闯北知闻天下事

首页 > 情感 > 男人情感  >  母自愿为儿解决性需求 单亲互相满足性需求

母自愿为儿解决性需求 单亲互相满足性需求

10-18 我要评论

  “张一帆”这个化名是她自己选的,是中考那时她喜欢过的一个男生的名字。??

  不过比起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让张一帆更加手足无措的,是如何培养这个性别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小朋友。“想离婚但还没有离的时候,我心里特别难受。我把所有人都想了一遍,最后才想到自己。”在摆脱了也对孩子不利的婚姻关系之后,张一帆下决心要把儿子按照心中的形象培养出来,让他“成为一个暖男”。不过虽然经济上有爸妈的支持,她依旧无法解决如何应对一些即将出现的更为具体的问题。同时,父亲角色的缺失对小男孩的影响,被网络上的言论说得非常严重。“现在已经感觉到我和他不是一个频道的。现在还小,但将来等他上学了,母亲的状态和男人肯定是不同的。只能说,现在想着先把他培养得乐观一点,别太容易被别人影响。你说我的这个思路对不对?”

  张一帆说,她一直想着准备给儿子买一个绘本,等他能看懂的时候给他,来解释自己和前夫离婚的事情。“不过,那个绘本的中心思想是爸爸妈妈离婚了还会爱你。(儿子)没多久就要上幼儿园了,估计他很快就要问这个问题了。”

  “应该去接受‘父亲’这个缺失的部分”

  刘琦的前二十几年,过得可谓跌宕起伏。

  若不是父亲的“酒鬼性格”,青春期的她也许就不会那么叛逆——旷课、打架、放纵自己,直到被学校开除。若不是父母常常没时间陪自己,她或许就不会那么向往学校外的社会圈子,慢慢和那些从小辍学的孩子们待在一起。若不是出生在一个条件还不错的家庭,她也不会有钱去买毒品。母亲曾问她:“你为什么老想往外跑?”41岁的刘琦回忆起来,觉得自己“在那个家里没有被需要感。”在刘琦自己建立起来的朋友圈子里,她确实能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她是学习好的,穿着打扮也被夸奖,拥有“地位”。那时的男友和身边的朋友全都吸毒,认同他们也就相当于认同了他们所做的所有事情。于是,17岁的刘琦学着他们的样子第一次尝试毒品。后来她不断继续,直到两年多的时候,她发觉已经离不开这个东西了。25岁时,她进了北京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接触到了比较先进的治疗方法。

  青春期时候就喜欢打扮自己的刘琦留着十分“酷”的短发。她开玩笑说,同事中只有她是女性,三人却有着一模一样的发型。

  北京工体MIX刚开张不久,刘琦在那里遇见了自己的前夫。那时,她还在吸毒时期。前夫帮她戒毒,又在她进戒毒所后与她失联。两人再次联系上彼此时,刘琦已经在回归社会的“缓冲带”——中途宿舍里做辅导员了。直到2008年,刘琦看着眼前这个不吸毒,还曾在自己吸毒时伸出援手的男人,考虑着结婚的事情。她知道自己并不适合结婚,“但三十岁了,父母会给一些无形的压力,会觉得自己不孝,欠了爸妈的......我觉得不能再只为自己活。”

分享:

微信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