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中也很想自由地生活,也想有自己的想法,但他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独立判断,独立做决定的能力。
他更是不敢承担,因独立判断,而造成损失的责任,所以他在心理惯性上,只能依赖父亲的意志,压抑自己的内心想法。
溺爱的真相是,剥夺了孩子自我独立成长的空间。
心理学上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只限于0——1.5岁,超过这个年龄段,这种无条件的爱,就会异化为溺爱。
比如孩子小时候,他们想要得到远处的某物,父母就会代替他,从远处给他拿过来,而不是让孩子自己走过去拿。
作为孩子,他失去了探索的过程,缺少了对过程的付出体验,从而变得对过程越来越不感兴趣,只要求父母帮他直接拿到结果。
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可以在各方面对孩子做到满足,但当孩子进入到学校或者成人社会时,他们的很多需求,其实作为父母是难以满足的。
可孩子从小就失去了对过程探索的兴趣,进而没能建立起独立人格和独立意志,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又养成了对结果无比渴望获得心理,这种心理和现实的反差,让这类孩子更容易感受到挫败和失望。
持续的溺爱,只有两个结果,要么孩子变成缺乏自我的人,作为父母的简陋复制品;要么自我不断膨胀,变成极度自我的人,成为别人的“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