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细心的同学应该会发现,通过这种凭空造句子的方式做出来的类比推理,在正确率上很难保证,甚至出现一些题,越是读起来通顺,就越容易错。一些新学习行测的同学,经常会用造句子的方式来做类比推理题,导致这样一种情况出现,就是选起来容易,想要正确却很难。
那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深层次的剖析一下,这种用造句子做类比推理题的方法,到底,缺点在哪?
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道题:
铁匠∶火炉∶镰刀
A.医学家∶试管∶药剂
B.记者∶摄像机∶新闻稿
C.科学家∶科技文献∶新产品
D.网民∶互联网∶营销
在这道题当中,我们先用造句子的形式来看一下,题干中可以造成这样的句子,“铁匠在火炉上打造镰刀”。
A选项:“医学家在试管上制作药剂”,句式不通顺;
B选项:“记者在摄像机上做新闻稿”,句式不通顺;
C选项:“科学家在科技文献上做新产品”,句式不通顺;
D选项:“网民在互联网上做营销”,句式通顺,看起来和题干一致。
所以很多同学选择了D选项,还会暗自窃喜,还说不简单?
如果你也是一样,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回头来认真的剖析一下这道题。看看题干和各选项,分别都是什么逻辑关系。
先看题干:“铁匠”是一种职业,“火炉”是 “铁匠”使用的一种工具,而“镰刀”,又是“铁匠”通过“火炉”上制成的成品。三者之间是职业、工具和产品的对应关系。
这才是深度分析的词和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进一步分析选项。
A选项:“医学家”是一种职业,“试管”是“医学家”使用的一种工具,而“药剂”是“医学家”使用“试管”制成的成品。三者之间同样是职业、工具和产品的对应关系。与题干一致。
B选项:“记者”是一种职业,“摄像机”是记者使用的一种工具,但是“新闻稿”却并不是“记者”使用“摄像机”制成的产品,“摄像机”制成的产品应为“视频”,所以B选项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
C选项:“科学家”是一种职业,“科技文献”是科研成果,而并非为一种工具,所以从词的逻辑关系上,C选项也不符合我们的题意。
D选项:“网民”首先就不是一种职业,“互联网”对于“网民”来说确实可以算作一种工具,但是“营销”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产品。在逻辑关系上,与题干根本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