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是山西第一大河、黄河第二大支流,是三晋儿女的“母亲河”。
“我们亲眼见证了‘母亲河’的变化。”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播李桂琴感慨地说。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太原人,她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电视台曾经做过一期电视节目,想拍“汾河流水哗啦啦”的画面,但当时的汾河太原段水细细的,有的地方甚至没啥水,节目组驱车来到汾河水库,才终于拍到想要的画面。
“真没想到,经过这几年的治理,我们再次见到了汾河的美景。”李桂琴说。
沧桑巨变的背后,是山西省近年来持续发力,推进汾河流域治理保护——城区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提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生态湿地工程建设……
万荣县庙前村。绵延700余公里的汾河水,在这里静静地汇入黄河。
在国考断面万荣县庙前村生态环境监测站内,8组在线监测设备对汾河11项指标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水质状况。
“这里是汾河水质的一面镜子,折射出汾河治理情况。”运城市生态环境局万荣分局局长薛峰说,通过流域内6市45个县上下游的协同发力,全力治污,从2019年4月起,这里水质已经累计17个月退出劣Ⅴ类,正在努力实现一泓清水永续南流。
让污水不再直排入河
今年5月,太原市汾东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步工程正式投运。效果立竿见影,6月汾河流域太原段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
“6月1日以后,不再往汾河直排污水。”太原市城乡管理局局长张建伟说,这项工程是实现太原市建成区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关键工程。
从2019年12月开工建设,到今年5月底运行,太原市仅仅用150天就建成这座日处理能力2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较计划工期缩短13个月。
一直以来,基础设施欠账导致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是影响汾河水质的重要原因。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太原市加快推进管网工程建设,大幅度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基本实现城市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太原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日污水处理能力增加40余万吨。截至目前,仅市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就达125万吨。
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同样影响河流水质。地处汾河岸边的灵石县,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当地把县城生活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外,还在人员密集乡镇集中建起9个污水处理厂,在人口密集村庄建立14个体量小的污水处理站,在人口密度小的村庄建立17个污水处理收集池,利用8辆吸污车每天将收集池的污水收集起来,拉到就近的污水处理厂站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