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资讯网-走南闯北知闻天下事

首页 > 心理 > 婚恋情感  >  高考前夜第一季番外篇 高考陪读旅馆真实案例

高考前夜第一季番外篇 高考陪读旅馆真实案例

01-06 我要评论

但现在,妈妈们在离开。只消在镇上逛一圈就能发现,房东们的空房间多了起来,有些商铺也贴上了关店转租的告示,地产商新建的楼盘不少陷入滞销。

随着几所中学的搬迁,上顿渡作为一个“陪读小镇”的辉煌正在消散。

但“陪读”不会消失。就在临川一中实验学校的新址,与上顿渡的衰落同时发生的,是一个“新上顿渡”的建立。“状元楼”、辅导班、小作坊、棋牌摊,正在这片名为“白岭新村”的农民自建楼里生长。7点、12点、17点半、22点,是学生上下学的时间,这些数字因为学校的铃声在白岭新村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陪读妈妈随着孩子迁徙至此,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呼吸。

神话
上顿渡据载已经存在千年。相传,此地始建时原名“顿溪”,为溪岸顿居之意。千年以来,宜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让这里成为一个建有商驿、会馆的古渡。

古渡早已不在。今天,这里的活水是学生。与之顿居于此的,还有陪读的母亲。后者有一个特殊的名字——临川孟母。

新时代的孟母来自抚州乃至江西其他地市,甚至全国各地,她们像水一样流进顿溪,让孩子汇入高考大军。其目标是临川的两所中学,临川一中和临川二中。

赵引娣在上顿渡生活了73年。在她的记忆中,一中和二中几乎是上顿渡存在最久远的建筑,连县正府都比它们建得晚。她住在临川二中西门对面一条巷子里,拐出去,就是上顿渡老街。赵引娣说,上顿渡原本只有这一条大路,贯穿南北,一中在北头,二中在南头。

赵引娣家所在的小巷。

 

“才子之乡”是个当代神话。在包括赵引娣在内的不少上了年纪的上顿渡人看来,一中和二中经历了一场“爆红”,在那之后,上顿渡才渐渐与“才子”捆绑在一起。

这两所中学首次登上新闻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彼时,“超常教育”的概念炒得火热——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设立少年班,招收少年大学生。1977年,以13岁年龄进入少年班的宁铂正是来自江西。有统计显示,1982年至1986年,抚州地区先后为中国科技大学等九所高等院校少年班输送了66名学生,其中34名来自临川。一时间,小镇因“神童”喧嚣起来。在赵引娣的记忆里,这些少年大学生们考入的大学叫“少年科技大”。

镇上的一家书店里,摆着不少励志类图书。

 

另一个关键的节点是2002年。

新世纪初,临川区面临严峻的财正危机。抚州市临川区时任区委书记尧希平2002年接受采访时坦言,当年的财正缺口约有8000万,2001年则为7000万。在此背景下,区正府对临川一中、二中“财正‘断奶’”。两所中学就这样被推入市场。

分享:

微信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