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这一头,我也说不上太多的不好,但就感觉很乱,和管虎以往的电影类似,感觉导演并没有掌控大场面的能力。
实话实说,我非常不喜欢。
但这部影片的亮点,就在郭帆路阳两名导演独立拍摄的这两段。
尤其是郭帆以美军飞行员视角拍摄的这一段,虽然飞行员头发不乱,能带着牛仔帽开敞篷飞机这段还是有点诡异。但是从表演、道具、特效的感觉方面,已经很到位了。
尤其是这个美国飞行员,郭帆导演在好莱坞没白学,完全就是一个最典型的好莱坞美国英雄,在他的视角下,志愿军就像是印第安人,他就是卡斯特将军,尤其是最后地面高炮阵地点起火来,发射曳光弹主动要求“决斗”,然后双方互相对视,最后一边吼叫一边互相对射,太“西部”了。
这是中国电影里首次出现一个真正像美国职业军人的美军,而不是只会对着屏幕伸大拇指“ChinaOK”,或者只会骂“中国佬”的种族主义分子。
从武器装备角度来说,虽然F4U夜战型拿来干这种打杂的事儿挺奇怪的,但影片中飞机的感觉还挺好的,可以感受到那种吱嘎作响,每一个动作都要承受G力的感觉。
总的来说气质上郭帆这一段和好莱坞那些大战争背景下小人物故事,讲究服装道具场景细节的电影,比如《狂怒》、《灰猎犬号》这种相似。
这确实是填补了我国影史上这类型电影的空白,当然和《敦刻尔克》那种不惜成本租真飞机来拍的玩法比肯定是不能比了,但也确实是国内的一个突破。不愧是你,郭导。
后面路阳的这一段中规中矩,算得上是中国传统的套路英雄戏,也就是一个平时吊儿郎当,关键时刻却有担当的人物。
吴京和张译其实都是这样的,当然张译平时比较拘谨,属于比较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技术干部。
而从吴京喜欢没事儿唱几句的样子来看,大概和喜欢唱旧北洋军歌的杨子荣一样,是从旧军队过来的老革命了。
不动声色的让张译去隐蔽炮位,自己留在几乎没有几发弹药的炮位上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实际上他是不动声色的牺牲了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老手下。
最后弹药打光,拿起信号枪向俯冲下来的敌机开枪那一段,特别有《拯救大兵瑞恩》中汤姆·汉克斯拿着勃朗宁手枪向虎式开火那一段的味儿。
张译看起来是个循规蹈矩的干部,但在关键时刻,用自己仅存的一条胳膊一条腿操炮,使用最后的三发炮弹,完成了对美国英雄的“绝杀”,在B-29轰炸机燃烧弹的烈焰中,保持着最后的战斗姿态牺牲在炮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