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底,黄光裕和哥哥在北京前门珠市口盘下了国美服装店,后改卖"电器",并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
以此为起点,黄光裕开启了自己的商业传奇。
"我不会花三个月来谋划,把这个规划书的标点符号都给它改清楚了,再去实施。我是边做边修正,一件事只要有三分把握,我就去做。"黄光裕曾如是说道。
当时,在市场普遍认为"卖不出去才在报纸上登广告"的时代,黄光裕利用《北京晚报》中缝打起"买电器,到国美"的广告标语。对此他曾表示,"登了这个广告,销量一下子提升了五六倍!而且广告效果能持续一周以上,甚至有人从外地拿着晚报来我这里买家电。"
在彼时中国零售业尚不知道"连锁"为何物的时候,黄光裕就自己摸索出了连锁经营的模式。1993年,黄光裕将旗下"国美"、"国豪"、"亚华"等所有门店都改名为"国美电器",并实施了名称、形象、价格、服务、供货的五个统一。后直到黄光裕受邀考察日本松下的家电零售业时,才知道"连锁"的真正含义。
黄光裕对市场的判断也极为精准。1996年正逢长虹、海尔等国产品牌崛起,此时靠进口电器起家的黄光裕反而在转瞬间将国美在北京的十多家店全换上了国产品牌,并借此一举打破了外资产品对我国家电市场的垄断。
除了主营业务的精进,黄光裕还是个资本市场的"老手"。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黄光裕就利用先收定金,再凭借信用去"先货后款"的方式,为自己摆脱了创业初期现金流不足的窘境。
1999年,黄光裕创办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开始利用收购、兼并等商业活动施行资本运作。
为在联交所上市,黄光裕筹备多年。他先是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了SCL,再通过SCL的全资子公司华诚科技以2568万港元购买了鹏润大厦B座19层的三个单位。
2000年12月,港股上市公司京华自动化宣布向黄光裕收购上述物业,黄光裕获得上市公司16%股权外加1200万港元现金。2002年3月,黄光裕对京华自动化增持至个人占股85.6%,同年京华自动化易名为中国鹏润。
香港上市规则禁止新晋第一大股东在24个月内注入资产,在24个月的限制期一满,黄光裕就将国美电器65%权益以83亿港元的作价注入上市公司,完成借壳上市。
2004年,35岁的黄光裕借着上市东风,资产突破百亿元,首度问鼎大陆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