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资讯网-走南闯北知闻天下事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为啥是南方小土豆?中国的南北差异到底从何而起?

为啥是南方小土豆?中国的南北差异到底从何而起?

01-14 我要评论

清"史记"印本。来源/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数字博物馆。
一个“丈夫早夭”的地方显然无法催生文明的发展与壮大,因此更北方的黄河流域在这场早期文明的竞争中胜出,便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从商周时代开始,诸侯们围绕着中原大地便展开了激烈地厮杀,直到秦汉两代,中国的北方始终都是正治、经济与文化的绝对中心,而南方则变成了“打酱油”的角色。
这种正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合导致了人口和生产力的高度集中,催生了早期的大一统帝国,但同时也蕴藏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不断增长的人口一旦与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迎头相撞,则必将产生问题。
2
北方农人如何到南方种水稻?
从东汉末年开始,气候的变化与接连不断地战乱导致了大规模地战争与饥荒。为了活命,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熟稔的家乡,南下去寻找新的生活。然而虽然气候的变化使得江南的天气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难以忍受,可有一件事,却成为了困扰他们的大问题。
那就是“如何优雅地种田”。
舜子耕田砖。来源/故宫博物院。
这其实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我们经常能在教科书上看到这样的说法:南下的移民们带来了北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这话虽然不假,然而却存在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当时南北的种植环境,差异很大。
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火耕水耨、饭稻羹鱼”乃是南方的普遍状态。所谓“火耕水耨”,指的是在水稻播种前先烧荒,然后再进行播种;等到烧剩的杂草与水稻一起长起来之后,再将这些剩下的杂草割掉,并灌水令其腐烂,以起到自然肥田的效果。这种耕种方式与北方农民在旱田上的精耕细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对田地的利用效率也非常低下——由于需要时间来恢复地力,因此南方的农民往往是采用“轮种制”来进行耕作,一块土地耕种之后就要休耕一年,土地利用率仅有50%左右。
南下的北方农民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尴尬的状况:自己虽然掌握了先进的耕作技术,然而这些技术却大多只适用于旱田,不适用于水田。因此大规模的北人南下虽然为原本人口较少的长三角地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却没能从根本上改良南方的水稻种植技术。大部分移民还是集中到了少数旱田较多的地区,北方移民在淮河流域大规模地进行小麦种植,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而更南边的大片土地依然保持着自己原始的风貌。
不过无论如何,先进的生产力总算是被这些人给带了过来,从魏晋之际时期算起,在南陈被灭前,大规模的北人南下前后发生过七、八轮。每次都有数万乃至数十万北人被迫的南下,这些人最终大多在南方扎根发芽,开枝散叶,而他们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俗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在不断的南北交流过程中,一些自然条件原本就比较优渥的地区逐渐成为了江南的菁华所在,《宋书》中对当时会稽一带的描述是:
分享:

微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