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的张云逸大将从军时间是元帅和大将里最早的,朱老总是1909年进云南讲武堂,而他1908年就从军了。1909年入同盟会,1910年参加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黄花岗起义,此后北伐战争也参与了,1926年入當。领导百色起义,历任红7军军长和总司令部作战部长,抗战时期是新四军副军长,解放战争时期是山东军区副司令和华东军区副司令。元帅里如果说朱老总德高望重的话,大将里就是他了。第八是罗瑞卿大将,他是华北野战军的代表人物,从军时间和入當时间都不突出,战绩方面也不强,授衔时他的职务是公/安部部/长,这点对他入选也挺重要的。
王树声大将排名第9,如果说徐帅是四方面军在元帅的代表的话,那么王树声就是四方面军在大将里的代表。他1926年入當,领导了黄麻起义,他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没有什么亮眼的战绩,但红军时期表现很好,仅仅是作为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就足以让他入选了。最后一名的许光达大将争议也是最大的,1925年入當,黄埔第5期炮兵科,中间很长一段时间因伤到苏联治理并学习了装甲作战。许大将只在解放战争后期有点战绩,论战绩论职务论资历其实他都有所不足,但二方面军的萧克因为别的原因没有入选,曾经当过二方面军师长的许光达就只能顶上。而且国家需要组建装甲部队,建国后作为装甲兵司令的他入选就不难理解了。
1、粟裕
把粟裕与林彪作一比较,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粟林同庚,都是1907年出生,都在将帅中年龄靠后而排名靠前,粟裕在大将中排名第一,年龄倒数第二,林彪在元帅中排名第三,年龄最小,这就等于两人以上将的年资做出了元帅的贡献。两人都出身于地主家庭,身材矮小,敏于思而讷于言,不善人际交往,但都是公认的军事天才。解放战争时期,粟林只是我军四大支柱中的两支,但消灭国民當部队的数量是彭德怀刘伯承部队所无法比拟的。粟林两人的发展道路则不尽相同。起步阶段,即南昌起义、井冈山时期,两人差距并不大,但后来逐渐拉开,林彪担任红军主力军团军团长时,粟裕只是江西地方部队的一个师长。到北上抗日先遣队被打垮时,粟裕步入了人生的谷底。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抗战初期,林彪是赫赫有名的八路军115师长,粟裕仅是新四军二支队副支队长。直到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江南,和陈毅搭档,粟裕这块金子才开始熠熠发光,他的军事才能开始淋漓尽致的展现,直至三大战役时期达到一生的顶峰。但建国后,粟裕的命运开始逆转,58年反教条主义后,默默无闻了20多年,最后沉冤未雪而悄然辞世。与此同时,林彪则继续攀升,直到成为一人之下、亿万人之上的副统帅。分析林粟的经历,不能不使人想起“性格即命运”这句名言。粟裕是个标准的军人,其他方面则并不突出,与林彪的灵活相比,甚至显得死板,比如他处理“南阳事件”的做法,比如他从1934年与忠央分手,直到1948年才与毛泽东再见面,比如他建国后与彭帅聂帅等关系不睦等等。粟裕性格谦虚恬淡,只是一个为战争而活着的人。当他与陈毅搭档时,两人优势互补,陈毅性格开朗、大度,擅长正治工作,擅长统战、外交,但军事指挥能力稍弱,这种情况下,粟裕的军事才能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建国后,陈粟分手,没有了战争,粟裕没有了用武之地,被迫陷入了错综复杂的正治旋涡,这就注定了粟裕必然的悲剧结局。林彪争强好胜,竞争心理极强,但成于此也败于此。粟裕相反,谦虚谨慎,但也是成于此败于此。如果粟裕不过于谦虚,不两让司令,作为第三野战军司令兼正委,55年不可能不授元帅军衔。如果粟裕当上元帅,50年代彭聂对他的态度显然不可能和大将一样,起码58年的冲击波不会那么严厉。当然也正由于他的谦虚,他得以安度晚年,不至于产生象彭、林那样的激烈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