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徐海东
徐海东和彭德怀性格颇为相似,(两个人在将帅中的位置都是第二位,这也许是个巧合,也许是毛的有意为之。)两个人都是红军中着名的猛将,但两个人又有很大的不同。徐海东是一个标准的军人,又是一个单纯的军人,而彭德怀也是一个标准的军人,但也热中于正治,而又不懂正治,结果最后终于栽到在了正治上。
毛泽东曾说过,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这并不是指他在鄂豫皖的贡献,也不是指陕北根据地给忠央提供了一个落脚点的功绩,(后者首先应归功于刘志丹)主要是指他对忠央红军的态度。当时忠央红军刚刚与四方面军决裂,跌跌撞撞的来到陕北,人地两生,人困马乏,兵疲将惰,穷困潦倒。这时,同样来自四方面军的徐海东,却毫无骄嗔之色,对忠央保持了极大的尊重和绝对的服从,而且倾囊相助支援忠央,(7000块钱给忠央5000,自己只留2000)这种雪中送炭之举和刚刚差点兵戎相见的张国焘相比,反差太强烈了,不可能不给毛泽东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我想,如果当年红15军团长是彭德怀,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所以,尽管徐海东后来在劝阻毛江结婚问题上使毛不快,但毛仍然一直善待于他,大将排第二(他的战功有限,主要是红军时期),九大当忠央委员,都是明证。
3、黄克诚
黄克诚是大将中我最敬仰的人,读《黄克诚自述》时,感觉与他有许多心灵相通之处。王平上将对他有很准确的评价:“他是一位有马列主义水平、对中国革命中的重大问题有主见的人。……他性格直爽,胸怀坦荡,不唯书,不唯上,也不盲目从众,对重大问题敢争辩,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他品德高尚、有头脑,有才干,但他的性格难以见容于这个复杂的社会,尽管是在革命队伍中,这使得他一生命运多蹇,屡遭挫折,饱受打击。但他历尽苦难,信仰不变、宗旨不变、观念不变,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晚年的双目失明使他的形象升华到了入圣的境界。我觉的,黄克诚的经历就象一本丰厚的人生教科书,可以教育我们怎样做人。
4、陈赓
如果说黄克诚是我最敬重的一位大将,那么陈赓就是我最喜爱的大将了。他是我军将帅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他的经历之丰富令人眼花缭乱,创造了很多我军的“唯一”或第一。他1922年就入當了,这一点,在十大元帅十大将中,只有萧劲光可以和他比肩。他是黄埔一期学生、“黄埔三杰”之一。他曾救过蒋介石的命。何香凝曾想把廖梦醒(现全国正协副主席廖晖的姑妈)嫁给他。他参加过南昌起义并差点牺牲。他到苏联学习过特工并担任过忠央特科的情报科长。他既在四方面军当过师长也在一方面军当过师长。他是唯一见过鲁迅也是鲁迅唯一见过的红军将领。他是唯一一个被捕后敢于当面痛斥蒋介石,蒋介石又拿他没辙,最后还不得不释放他的红军将领。他参加过长征并救过周恩来的命。他的性格开朗活泼,待人真诚,只有他敢于或嬉皮笑脸、或一本正经的骗彭德怀吃肉、给彭德怀介绍对象、抢毛泽东水喝。他解放战争时期是唯一一个受忠央直接指挥的准战略集团主官。建国后他是唯一一个既指挥过越南战场又指挥过朝鲜战场的我军高级将领。如果不是陈赓,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国防科大前身)的筹建与发展不可能有那样的速度和规模.上述令人眼花缭乱的经历,任何人只要拥有一件就足以传世了,陈赓却集所有于一身,而且他从不因此而自诩。所以,尽管他58岁时就英年早逝,但他丰富多采的一生已足以笑傲江湖、流芳百世了。相较而言,黄克诚虽然令人敬仰,但他的一生活得过于沉重。而与大舅哥相比,谭正的经历更是索然寡味。
5、谭正
原名谭世铭,不知什么时候改名谭正,但这个名字倒是与他的一生经历贴切之极,谭正一辈子都在谈正治。我对谭正的评价不高,说起来是一位大将军,却一辈子没指挥过一次战斗,也没有主持过一个地区的全面工作,即便是在红军时期,也很少上前线,除了担任很短一段时间红一师正委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坐机关、舞文弄墨,这样的大将实在让人难以服气。当然,谭正的资格很老,参加过秋收起义,井冈山时任毛泽东的秘书,还在战场上救过罗荣桓的命。他最闪光的一页就是44年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作的那篇军队正工的报告,这是我军正治工作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其意义可以与古田会议决议相提并论,但除此以外,谭正就没有什么让人津津乐道的事迹了,他的个性也不鲜明,战绩则更是没有。陈赓是他的郎舅至亲,但两人却是大将中反差最大的一对。谭正1960年挨批撤职纯属代人受过,林彪整谭正,实质是为了发泄对罗荣桓的不满,其做法一如当年高岗在全国财经会议上搞的“批薄射刘”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