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资讯网-走南闯北知闻天下事

首页 > 情感 > 情感故事  >  随着马车的颠簸进入更深 古代马路那么颠簸如何给马车减震

随着马车的颠簸进入更深 古代马路那么颠簸如何给马车减震

12-15 我要评论

  再者,古代在车厢底板和车轴之间有伏兔、当兔可作减震用的。

  马车正面横截图

  据现代考古发掘,出土的一种周代文物有叫“伏兔”的东西,就是连接车底与车轴之间的物件,也是马车的减震系统,因为其形状和趴着兔子非常的类似而得名,通常也被叫做“屐”。伏兔上平下凹,正好能卡在车抽上,不仅仅是减震,还能起到稳固车轴的作用。

  以《车制图解》的解释,正是有这个纵向置于车轴上的装置,车辆在高速行进中,才能够保持车身的稳定。《释名》里更形容这装置“似人屐也”。车辆上装上了“伏兔”,就好比人穿上鞋走路。

  当兔,则是位于两个伏兔之间的,其名字便由此而来。当兔是链接马车辀(链接马与车负责前进与转向的)与车轴的物件,如果直接在辀中开洞,放入车轴的话,容易造成辀的磨损断裂,加个当兔,不仅能更加稳固,而且还能进一步起到减震的效果。

  其次,马车的车轮也有包皮革等。这就是古代的“橡胶轮胎”了,其原理也是通过增加柔软度来增强缓冲。《汉书》曾记载:为了让年龄大的人乘坐车辆,减少颠簸,以蒲裹轮,称为安车蒲轮。

  最后,除了材质和结构方面,古人也跟我们一样,会在车内采取其他措施来减少路上颠簸,会在车内安置一些软靠。古人一般会在车内铺上较厚的褥子,再放个厚点儿的软垫,好像弹簧床一样,正常走很舒服,即便路途远点,也不会担心屁股受苦了。

  可见古代虽然科技不够发达,但在减震上也是颇有考量的,这也是我们祖先实用智慧的结晶。

  很多80后应该在中学语文课上遭遇过一个相同的“历史故事”:

  18世纪,有个马车商人去找火车商人谈判比赛,看看到底是马车快还是火车快。

  比赛那天,铁路两侧人山人海旌旗招展绣带飘扬。马车商人一马当先瞬间冲了出去,将还在原地不动的火车远远甩在后头。

  就在前者洋洋得意之际,轰鸣中的火车急速追赶上来,并将马车远远甩在后头。马车商人无奈地看着黑烟弥漫的火车提速再提速,而自己的马们已经体力透支唾沫四溅到达极限。

  乍一看,马车商人输给了时代。

  并没有。

  很长一段时间,火车根本就是离开了马车就不能活!它从来不是马车的替代品,而是马车的延伸——几乎每一件由铁路运输的物品,都需要在起点终点由马车收集分发。甚至随着铁路运输的蓬勃发展,马车队发展的更是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具讽刺意味的是,铁路老大哥往往都傍着欧美城市中最大的马车队。毕竟,几千多年了,马车一直是地球上最持久最顽固让人头痛的交通工具。

  马车,让凯撒出台世界最早“限行令”

  这马车到底啥时候就有了?

  目前最早的事物马车出土于伊拉克乌海米尔的基什王墓,是一辆殉葬马车。时间不晚于公元前2400年。

  而马车大批量出现“扰民”,应该是在古罗马时期。凯撒曾颁布过世界最早的“限行令”——从黎明到黄昏,任何马车禁止驶入古罗马城。这可比中国各大城市的“限行令”严苛太多!

  凯撒之所以这么干,主要原因很简单:马车太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噪音、交通事故和其它连带副作用。另一大原因是当时罗马城路网布局太奇葩。城市最重要主干道就是一横一竖一巨大的倒丁丁。据说,这么设计是为了方便全城老百姓(603883)为(动不动就要出城征服世界的)军团呐喊助威。

分享:

微信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