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资讯网-走南闯北知闻天下事

首页 > 情感 > 男人情感  >  校长跪在地上抱着陈若雪 曹校长和他的老师们

校长跪在地上抱着陈若雪 曹校长和他的老师们

10-25 我要评论

  “晨诵、午读、暮省”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校长跪在地上抱着陈若雪 曹校长和他的老师们的经典诵读模式,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模式让学生亲近经典,爱上经典,使经典融入童心。这对于提升人文素养、丰富情怀,必定有很大好处。

  学校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从80首古诗文的选择,到“校园吉尼斯”经典古诗文背诵比赛,从必选的篇章要求,到教师自选的拓展,无不浸润着诸多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良苦心思。从我们代表区教体局举行经典诵读专场,到我们在全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研讨会展示经典诵读的成果,都证明了我们的坚持付出,是能够得到令人欣慰的回报的。

  但是,这个班级对经典诗文不分年级段不加选择的诵读,似乎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并没有从孩子成长需求角度进行设计。而同一年级段有的班级却有序提升阅读深度,而且不断扩大阅读面,向更多名篇走去了。这也许是因为班主任之间、语文教师之间责任心的差异,也可能是能力差异。那么,作为学校管理者,如何带着教师们,帮助孩子拓宽经典阅读的视野呢?

  我感到我们对“经典”的理解其实是模糊的,于是我和教师们一起对“经典”一词查考解读,发现有三种含义:一是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唐朝史论家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清朝文学家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中说:“祭祀之理,制于圣人,载于经典。”就是指典范的儒家载籍。二是指宗教典籍,如《圣经》《古兰经》《大藏经》等。三是指文献典籍,如李约瑟《中国科技史》、司马迁《史记》等。

  我们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就是经典。“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它们的价值是在洗尽铅华后经得住历史沉淀的。因此,我们在校园里倡导不拘泥于中国经典,而要放眼到世界,不拘泥于古代的经典,而要把时光延伸到近代、现当代,还要不拘泥于文学,把领域拓展到艺术、科学、哲学、美学等。一句话,打开孩子的经典阅读之窗。

  比如,我们尝试在“一班一国,一校一世界”统整式课程里,“趁机”融入该国文学,把文学作为了解世界各国的一个“入口”。很快,“智利班”就行动起来了,在继续古诗文经典诵读的同时,“插播”一段智利诗人巴勃鲁·聂鲁达的诗歌《硝石颂》:“硝石呀,你是皓月的片屑……”我们引导孩子们在研究国家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内正外交、文化艺术的同时,透过该国文化经典,更加深入、理性地认识这个国家。

分享:

微信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