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毋恤不负父亲所托,行事低调,赵氏势力迅速收缩,相对应的智氏迎来爆发。智瑶越过韩魏两家抢得了正卿之位,执正期间积极扩大智氏势力,并以国君的名义削弱其他卿族,十几年间就将智氏发展成为晋国第一强族,智瑶的能力可见一斑。然而几十年来,卿族抱团压制君权早已成了公开的秘密,智氏反其道而行,牺牲其他卿族利益以博取国君的支持,智瑶的急功近利明显触碰了卿族的底限。
公元前455年,智瑶以壮大公室力量为由,要求各卿族上交一部分土地和属民给公室。此时智瑶因尊晋正策备受晋出公青睐,给公室上交土地其实就是给了智氏,赵韩魏三家自然不乐意。在智瑶率先上交一个万户邑后,韩魏两家迫于智氏势大,也交出了同等的城池,然而赵氏始终不同意。智氏顺理成章拿到了讨伐赵氏的借口,以晋出公的名义强迫韩魏两家出兵攻击赵氏。
赵毋恤无奈退到晋阳坚守,晋阳在赵氏的长期经营下固若金汤,智韩魏联军无可奈何。经过三年战争,两边军队都是师老兵疲,底层士兵厌战情绪,韩魏两家本就是被迫参战,多年征战无果后对智氏愈加不满。赵氏趁机策反了韩魏两家,三家合兵反灭了智氏。晋国四卿就此变成三卿。
智氏的败亡很是突然,智瑶上有国君支持,下有韩魏辅助,最后都将赵氏逼到了墙角,却功败垂成。智瑶的失败是很可惜,但并不偶然。他打破了卿族间的潜规则,将其他卿族视为附属,还把他们当傻子,犯了众怒,照后人话说智瑶是“贤而不仁”。更加不幸的是,智瑶碰上了赵氏和赵毋恤这块硬骨头,最后不但磕掉了牙,把脑袋也磕掉了。
赵韩魏三家何以相安无事?
韩魏之所以在最后时刻反水,除了看透智氏进一步吞并魏韩的野心外,还在于赵韩魏的世代友好关系。这种友好延续到了灭掉智氏后对地盘的划分,并升华为新形式的友谊。
赵韩魏的交情
晋国前后十多个卿族中,要说关系始终过硬的只有赵韩两家。赵氏是外来卿族,属嬴姓,自赵衰始列为晋国卿士。而韩氏出自晋国公族,按说地位要比赵氏高,可惜家道中落,在韩厥一代沦为赵氏的家臣。然而赵衰父子始终高看韩厥一眼,在赵氏的扶助下,韩厥重立韩氏。韩氏对赵氏始终心怀感恩,赵氏蒙受下宫之难后,韩厥一直积极帮助赵氏复起,夺回卿士之位。韩厥的儿子韩起曾有机会升任正卿,却让给了赵武,意图帮助赵氏尽快恢复昔日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