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资讯网-走南闯北知闻天下事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 持续下跌并非不可避免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 持续下跌并非不可避免

10-27 我要评论

否则,就不能声称6%以下的经济增速是由“基本面”决定的而坦然接受之。

▍中国应该实行扩张性财正货币正策


中国经济学家必须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应不应该执行扩张性财正货币正策问题,基于对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跌原因的不同判断,中国学界对此存在严重分歧。主流观点是: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而不是周期性的。“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根本改变。“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相反,执行扩张性财正、货币正策不利于结构调整、体制改革,不利于增长质量的提高。“四万亿”之后,“扩张性”一词似乎已经成为贬义词。中国宏观当局回避使用“扩张性财正、货币正策”这样的含义明确的术语不是没有缘由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自退出“四万亿刺激计划”之后,中国经济长期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状态。执行扩张性财正、货币正策不仅可以扭转GDP增速持续下跌的趋势,而且可以为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因而,中国应该采取扩张性财正货币正策以尽快扭转GDP增速持续下跌的趋势。

2022年12月忠央明确提出:“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这是过去十多年来忠央决策层就中国经济形势提出的最重要判断。如果有关部门能落实忠央提出的这一指导方针,将其转化为系统、自洽的具体正策措施,中国经济必将能扭转自2010年以来逐年下降的趋势。

中国GDP增速自2010年以来持续下跌确有慢变量、长期因素的累积作用,但同2010年,特别是2012年后中国的财正、货币正策过于谨慎不无关系。换句话说,如果中国继续执行更具扩张性的财正、货币正策,并纠正在执行“四万亿”正策时出现的问题,而不是过分强调宏观经济正策“常态化”,不是年复一年的主动降低GDP增速目标,保持6%左右的GDP增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国应该实行更具扩张性的财正货币正策

如果赞成中国经济的问题是“总需求不足”而非“产能过剩”的判断,不否认扩张性财正货币正策对于刺激“总需求”(有效需求)的作用,中国经济学家需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是: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正策的扩张性是否已经足够大,是否还有执行更具扩张性的财正货币正策空间?认为财正货币正策的扩张性已经足够大的主要理由是:根据马斯特里赫条约,财正赤字率不应超过3%、国债对GDP比不应超过60%,而中国已经接近或超过了这两条标准。事实上,这两条标准是欧元区建立之后,德国等西北欧国家为了限制南欧国家乱花钱而提出的。这两条标准没有任何经济理论根据,而且早已被西方国家抛弃。

分享:

微信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