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币正策,一种看法是中国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名义GDP增长速度,不能不说已经很宽松了。不少学者还经常批评央行“货币超发”。这里的“货币超发”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M2增速明显超过GDP增速。比如2022年M2增速为11.8%,远远超过GDP的3%增速。二是由于M2增速长期超过GDP增速,M2/GDP的数值不断攀升。2022年底,我国货币余额为266.4万亿元,M2/GDP为220%左右。很多人拿后一数据和美国比较:中国的GDP低于美国,但M2/GDP却远超过美国。因此认为中国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这种认知是建立在货币供应增长速度等于名义GDP增长速度的货币主义数量公式(GDP×物价=货币流通速度×广义货币M2)基础之上的。货币数量公式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因而,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增长速度减去GDP增速。给定GDP增速,货币供应量增速越高,通货膨胀率就越高。然而,实践证明货币流通是个变量。至少在指导忠央银行制定货币正策层面,货币主义数量公式早已被西方国家抛弃。西方国家忠央银行早就不设定广义货币增速目标,甚至不公布广义货币增速的统计资料。通货膨胀不仅与货币供给增速同GDP增速的差额有关,同时也取决于实体经济是否存在“供需缺口”。如果供大于求,就会产生通缩压力;如果供不应求就会产生通胀压力。当然,压力转化为现实的物价变动也需要有相应的货币条件。在不存在供需缺口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未必能够导致通胀。无论M2增速有多高,如果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中国并未出现通胀甚至出现通缩,就不能认为中国存在货币超发的情况。日本M2/GDP远高于美国,甚至也远高于中国,达到280%以上。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在2021年第一季度之前的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内,都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日本甚至长期存在着严重的通缩,直至最近才由于外部冲击通胀率有所上升。不仅如此,M2/GDP高低还与不同国家的融资结构存在差异有关。因此,M2/GDP高或M2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并不能说明某个国家一定会发生通货膨胀,即便出现通货膨胀,也可能是在“超发”十几年二十年之后的事情。
在发达国家,货币供应量由于其内生性已经不再是货币当局的正策工具。真正体现货币正策方向和松紧程度的指示器是央行基准利息率(如联邦基金利息率)和由联邦基金利息率决定的市场基准利息率。中国人民银行也一直在努力实现从数量调控到价格调控的转变。从几个重要的市场基准利息率来看,同时考虑到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特别是PPI负增长这一事实,中国的实际利息率水平还有下降余地的。当然,由于美国自2022年3月后的连续加息,中国可能已经错过了降息的最佳时机。但如果中国经济增速能够因执行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正策而止跌回升,人民币对美元因息差下跌的压力应该是可以消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