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璘墓志
按照马璘墓志的记载,马璘所率的北庭援军有一万二千之众,比旧唐书及马璘神道碑文上讲的三千众要多许多。有意思的是,《马璘神道碑文》《马璘墓志》同为常衮所撰,而所载出兵员额数据差异却这么大,很难让人相信这是无心之失,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出于保密的考虑:神道碑立于墓的外面,上面的文字人人都能看到,将出兵数额讲少,可以掩盖北庭节度兵力大部被调走的军事机密;而墓志埋在墓的里面,无人看到,大可以写出北庭出兵的真实数字。
安西节度管兵二万四千,北庭节度管兵二万,唐室此次调兵入援,二镇的精兵猛将悉数被调到内地,所余兵将仅能自守。
——安西、北庭部队入援路线
这一年秋天,李嗣业、马璘分别带领万千安西、北庭健儿离开驻地,挟着猎猎西风,穿越戈壁沙漠,开始了东向入援的征程。这一去竟是与西域故土的永诀!天山南北的安西和北庭,在后来唐朝失去河西走廊以后,成为孤悬异域的一块飞地,不断被异族蚕食,终至陷落。这些入关平叛的军人们,将在以后的日子里征战不息、命如转蓬、无处可归。
三、周边援军
肃宗还派出使节翻越葱岭,远赴位于中亚的藩属国拔汗那国(今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征兵入援,并通过拔汗那国给中亚诸国传话,许以重赏,请它们派兵助唐平叛。拔汗那果然不辱使命,请来了大食国的援军。
唐与大食的关系比较复杂。早在天宝十载(751年),唐与大食联军在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打过一仗,唐朝联军大败。这次大食派兵入援,说明两国关系并没有因为怛罗斯战事受到根本性的影响。实际上,在怛罗斯之战的第二年,黑衣大食就有两批使节来朝;第三年,有四批黑衣大食使节来朝,贡献良马等方物,唐朝向来访酋长授以中郎将官职、赐以官服等。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大唐还是大食,都有意淡化怛罗斯之战的负面影响。这种处理方式是两国西域战略的必然选择。具体讲,两国在西域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地缘冲突,对于唐朝来说,它着力维护对葱岭以东地区的绝对控制,对于葱岭以西中亚地区并无太大兴趣。大食也无意越过葱岭侵入唐土。不仅如此,两国都对葱岭以南奴隶制军事帝国吐蕃对西域地区咄咄逼人的军事渗入充满警惕,而唐朝作为吐蕃最为强劲的对手,突然爆发的内乱会削弱自身在西域的军事存在,使得吐蕃的军事渗入变得更加不可控,进而破坏这一地区脆弱的战略平衡,危及大食在中亚的战略安全。这当然不是大食所愿意面对的。基于以上现实考量,大食很愿意派出援兵,助唐尽快平息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