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助唐平叛的联军序列里,还有南诏人的身影。这一时期的南诏臣服于吐蕃,与唐的关系比较紧张。就在至德元载九月,南诏乘唐室内乱,攻陷了唐越巂郡会同军(今四川会理县北),占领了清溪关(今四川汉源西南)。在南诏人立于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的《南诏德化碑》中,详细记载了这次入侵的前后经过:
五年(756年,至德元载),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窃据河、洛,开元帝出居江、剑。赞普差御史赞郎罗于恙结赍勅书曰:“树德务滋长,去恶务除本。越巂、会同谋多在我,图之此为美也。”诏恭承上命,卽遣大军将洪光乘、杜罗盛、段附克、赵附于望、罗迁、王迁、罗奉、清平官赵佺邓等,统细于藩从昆明路,及宰相倚祥叶乐、节度尚检赞同伐越巂。诏亲帅太子藩围逼会同。越巂固拒被僇,会同请降无害。子女玉帛,百里塞途,牛羊积储,一月馆谷。
从记载中可以得知,这次入侵唐朝是南诏应宗主国吐蕃之命,与其联合进行的一次作战行动。但从此次南诏派兵助唐平叛可以看出,南诏与吐蕃的关系并非固若磐石,南诏并不想完全倒向吐蕃,如果有可能,南诏还是很愿意与唐建立比较友好的关系。对于这一意愿,唐室自然心知肚明,所以在后来收复京师的战役中,虽然南诏军没有出彩的表现,但在随后以肃宗名义发布的庆祝文告中,唐朝还专门提到了南诏:
广平王俶,受委元帅,能振天声。左仆射子仪,决胜无前,克成大业。复有回纥叶护,及云南(指南诏)子弟,并诸蕃兵马等,皆竭诚向化,力战贾勇,事同破竹,易若摧枯。
与南诏为表达正治姿态的象征性出兵不同,回纥的出兵是基于唐室真实的作战需求。清渠之战失败后,郭子仪敏锐地发现唐军与长安叛军战力差距的命门所在:叛军的骑兵极为强大,其所拥有的机动性使其在战场上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战术,在关键节点对唐军实施打击。要克制叛军的骑兵,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配置更为强大的骑兵。而唐军显然在短期内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于是,拥有强大骑兵的回纥部队就进入郭子仪的视野,遂向肃宗建议向回纥请兵,肃宗同意。这一任务又落到敦煌王李承寀的身上。上一次出使回纥,回纥葛勒可汗将其女许配给承寀,这一次出使,除了请兵之外,承寀还要迎娶回纥公主。九月,李承寀带着回纥公主出使归来,一同抵达凤翔的,有回纥太子叶护、将军帝德,以及麾下四千精兵。肃宗大喜,亲自接见叶护太子,并大摆筵宴,为回纥将士接风洗尘。酒酣耳热之际,肃宗作出了事后后悔不已的一项承诺:
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