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克服重重困难
白沙沱长江大桥正式动工后,在正府的号召下,一群十七八岁的少年,打着铺盖卷、提起脸盆相聚重庆。
孙贻荪就是其中之一。此前,他刚刚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到过上甘岭。
“大桥的修建过程可以说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是靠着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出来的。”工作伊始,孙贻荪和同事们就遇到一个难题。成渝铁路和白沙沱大桥,立体交叉,落差很大,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高度问题?
工程人员也是开了“脑洞”,修展线盘旋而上,逐渐升高,抵达桥头。“这样的设计在今天看来似乎不足为奇,在当时可谓是创举,是从詹天佑的京张铁路,采用长度换高度的人字形线路设计中,受到的启发。”孙贻荪告诉记者。
“当时我们每天两班倒负责一个桥墩的施工,早上6点干到晚上6点”。孙贻荪表示,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白米饭供应不够,有时候要靠包谷渣子饭充饥。
后来,工程部的负责人找了时任重庆相关领导,从原重庆罐头食品总厂特批了1000个罐头给修桥工人,解决了粮食的供应问题。
雷飞良也是1958年就参与了桥梁建设,他主要负责安装桥梁枕木。“那个时候我们没有太多的设备,都是靠双手架设枕木,上紧螺丝。”雷飞良说,自己第一次上桥时,面对脚下滔滔的江水,心里有点“虚”,“从高处往下看,船小得很!”
秦自忠是电工,负责铺设桥面的电缆。缺人手的时候,他也干过划线工。秦自忠说,桥身是由钢结构拼装而成,划完线还要焊接工焊接。钢板有厚有薄,他有时需要爬上去划线,脚手架够不着的时候,还得踩着人上去。
“当年,我们在江面上放置了多盏探照灯。”秦自忠介绍说,平均每两座桥墩就有8个探照灯环绕,上游4个下游4个。“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探照灯把夜空点缀得十分美丽。”
在这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年轻人眼里,修桥铺路也是别样的浪漫。比如,烧得通红的铆钉,下面的人要扔给上面的人。如果没有接住,碰到身体,皮肤会被烫得通红。可那些在夜空中飞舞的的铆钉就像流星一样,成了工友们最美好的回忆。
1959年11月10日,白沙沱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第一列头顶彩虹、披戴红花、车头上挂着毛主席巨幅画像的火车缓缓从小南海火车站驶出,直奔大桥。“那一幕,至今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孙贻荪说。
运输能力已达饱和
59年来,白沙沱长江大桥像一个忠诚的钢铁卫士屹立在长江上游,纹丝不动,任凭风吹雨打,它始终守护着一趟趟列车呼啸而过,载着旅客和货物奔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