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晚唐皇帝而言,如何保住东南赋税不失几乎成为了他们能否与北方藩镇抗衡的关键所在。有时来自南方的粮食甚至能够决定他们的生死:唐德宗贞元二年,禁军缺粮,几乎要酿成兵变,关键时刻韩滉运米三万斛入陕,德宗喜不自胜,闻讯之后跑回宫中跟太子说道:“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4
新技术导致了产能扩张
王朝对江南财富的渴求对农民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然而好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再次南下的移民终于带来了他们急需的技术——插秧。
耕织图册之拔秧、插秧(局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现代学者推测,从唐代开始忽然出现的水稻插秧技术可能源于《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北土高原”采用的“复栽”技术。显然,朝廷对赋税的渴望与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最终导致了水稻种植技术的提高。插秧技术的到来与土地连作制的使用令一块土地每年都可以进行耕种,这让江南一带水田的利用率陡然提高了一倍。
只不过大家此时还不知道,这还远远不是精细化耕作的极限。
从北宋时期开始,中国就进入到了一个“相对低温”的状态之中。这对本就水土流失严重的北方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然而对南方来说,却意味着环境变得更适宜居住了。南北双方的经济发展差距在大自然的伟力之下开始逐渐缩小:宋代由于气候变化,北方许多水田被改为旱田,很多地方由一年两种变成了两年三种;相比之下,南方的亩产量则有了长足的进步。而靖康之变爆发后,再次的大规模南迁更是直接刺激了江南农业的发展,只不过这种进步最大的动力来自于人们的食欲。
靖康之变爆发后的北人南下规模之大,几乎超过了这之前的任何一次南迁。这些人不仅带来了北方的典籍制度,也一并带来了北方的饮食习惯,那就是——面食。
这样大规模地北人南迁已经超出了江南地区原本的承载能力,更不用说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之后,江南早就已经是大宋一等一繁华的地区了。因此南宋朝廷无法简单地效仿永嘉南渡后南朝正府的做法,强行在江淮一带推动小麦种植。然而人民群众对面食的渴望却是无穷的,据史料记载,南宋初年,由于大批北人南下后对面食的需求陡然增大,一度曾导致江南小麦飙升至“天价”。这不仅对普通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让南迁的大宋官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很快,一种新的耕作方法就应运而生了。
那就是“稻麦复种”。
所谓稻麦复种,就是利用水稻与小麦的耕种季节不同,在一块土地上分别安排水稻与冬小麦的种植。这样一来,一块土地每年便可以收获两次,土地利用率直接变成了200%。这种耕作方式对人力和肥料的要求都极高,然而我大宋官家自然是乐见其成的,宋孝宗在淳熙七年甚至下旨要求各地长官“劝民种麦,务要增广”。于是在官府的努力下,来自最高统治者的意志直接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再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