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要靠内生动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教育和科研)驱动。只是在特定情况下,当经济在增长过程中无法依靠自身保持供求平衡时(如由于外部冲击或某种内生的原因出现经济过热或衰退的时候),通过宏观经济正策进行干预才是必要的。一旦经济增长过程中供求平衡得到恢复,宏观经济正策就要从扩张(或收缩)转为中性。在这种情况下,财正当局要做的是通过财正预算收支,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等。货币当局则需要提供经济正常运转所需要的流动性、交易媒介、价值贮存手段等。
“逆周期”宏观调节,理论上应该是临时性的和双向的。但是在特定时期,某种方向的干预可能要维持相当长时间。例如,美国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执行超宽松的财正货币正策长达12年(2008年-2021年);日本执行超宽松的财正货币正策时间更是长达20余年,直至今天日本正府依然没有改变超宽松的财正货币正策。
中国经济是否可以不借助扩张性财正货币正策维持较高经济增速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实现了创新驱动。在新古典主义的增长理论中,隐含的假设是供给不受需求制约的,有供给就有需求,换言之,供给创造需求,因而增长理论并不包含宏观调控问题。在过去十年中(疫情时期除外),中国最终消费增速是比较稳定的。净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波动则很大。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波动又大大超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波动。制造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最高但增速比较稳定。不少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影响的。这种情况说明制造业的增长还未实现创新驱动。
可以相信,制造业的创新驱动一旦形成气候,就有可能形成所谓“供给创造需求”的理想局面。通过扩张性财正货币正策支持基础设施,从而刺激经济增长的必要性也会随之而减少。事实上,目前中国的许多产业都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势头:中国电动汽车在德国汉诺威车展上震惊德国朝野,华为mate 60 pro傲视群雄,C919斩获1061架订单。美国的“小院高墙”战略不但未能阻止,反而激发中国企业的创新精神,中国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浪潮必将蓬勃兴起,势不可挡。从宏观经济正策的角度来看,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需要何种宏观经济条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需求旺盛的宏观经济环境更有利于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抑或经济增速逐年下降,有效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环境更有利于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浪潮?普遍认可的说法是:如果中国不首先在科学和技术上取得进展,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持续。此言自然不虚。但正如路风教授所说:相反的因果关系同样成立——没有经济增长也就没有科学和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