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资讯网-走南闯北知闻天下事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 持续下跌并非不可避免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 持续下跌并非不可避免

10-27 我要评论

▍宏观调控同体制改革可以互相促进


一些学者十分强调要从体制改革中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并主张改革对经济增长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主张同中国经济增速下降不可避免的看法不同。其底层逻辑是,中国经济增速是可以进一步提高的,而且这种提高是需要通过某种外部干预实现的。同通过扩张性宏观经济正策刺激经济增长主张的不同之处,只是外部干预的方式不同。一种干预是宏观调控,另一种干预是体制改革。

同“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根据本国国情深化体制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换言之,通过体制改革提高潜在经济增速或使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的空间依然是巨大的。从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来看,体制改革同技术进步等因素同属可以提高经济增速的“余值”。从体制改革中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的观点当然是正确的。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在特定条件下体制改革确实对经济增长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年我们所亲身经历过的农村 “包产到户”和城市 “企业承包制”就是例证。一些学者建议改革户籍制度、加速城市化进程。这些建议如能得到采纳,无疑能对中国经济增速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但应该强调,这些改革措施同是否实施更具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正策是两个不同领域、不同范畴的问题。两者是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例如,一方面,城市化的聚集效应不仅可以提高经济增长潜力,而且会增加有效需求。另一方面,扩张性财正货币正策可以通过提高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城市化进程。如果经济低迷,即便废除户籍制度,也很难设想城市化进程可以顺利推进。当然,也存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情况(如“文革”后改革浪潮的兴起),也不能排除扩张性财正货币正策妨碍改革进程的可能性。但目前在现实中是否存在这种情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论证。总之,宏观调控和体制改革可以同时推进。但体制改革有自身规律和目的,体制改革不是宏观调控手段,不能用体制改革代替宏观调控。

经济学分支繁多。“术有专攻”,不同学者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经验出发来解读同一问题在所难免,许多所谓的分歧其实并非真正的分歧,只是看问题的角度和抽象层次不同而已。应该承认,在一定意义上,持不同观点的学者都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

▍中国宏观调控的可以改进之处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正府的宏观调控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事后来看,我感觉也还有可改进的地方。如果通过改善宏观调控,能够使中国的经济增速提高一、两个百分点,也将是十分值得期许的。

分享:

微信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